11月21-22日,冒着毛毛细雨,學報編輯部党支部全体党员前往红色老区浏阳市,寻访英雄的足迹,缅怀先烈的辉煌业绩,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洗礼。
浏陽是湘鄂贛蘇區中心區域、新中國十大將軍縣之一。火熱的革命戰爭年代,毛澤東、朱德、彭德懷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曾在這片紅色土地上播撒革命火種,留下了光輝的足迹。胡耀邦、王震、宋任窮、楊勇、王首道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誕生于此並從這裏走上了革命门路,開國將帥中就有30位浏陽籍將軍。
胡耀邦故宅:心在人民,利歸天下
胡耀邦故宅位于湖南省浏陽市中和鎮蒼坊社區西嶺山腳下敏溪河畔。故宅始建于清朝鹹豐年間,衡宇成“凹”字形结构,依山而建,坐北朝南,土木結構,屬于典型的清末湘贛邊界民居風格建築。1915年,胡耀邦出生于此,並在這裏度過了少年時代。1931年,胡耀邦離開家鄉踏上革命门路。1962年,他回抵家鄉調查研究在故宅住了一個晚上。
胡耀邦曾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共中央總書記,在日常生活中,他嚴格要求自己,艱苦樸素,謙虛謹慎,始終保持共産黨人的本色。
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,胡耀邦一家就居住在北京東城區富強胡同的團中央宿舍。1984年,爲了警衛事情的方便,他才搬到了中南海四周的一條胡同裏。在富強胡同的老屋子裏,胡耀邦一住就是29年。這屋子只在1976年修過一次。身邊的事情人員提出讓他配置些家具、調換衡宇,都被他拒絕了。
1989年4月20日,在胡耀邦逝世後幾天,記者走進他家,一進胡耀邦臥室,就被屋內的情景驚呆了:臥室面積約15平米,寫字台上,放了3部電話機,一本簡單的台曆,一幅老花鏡,十幾支鉛筆,生前使用的茶杯竟是裝過咖啡的舊玻璃瓶。床上的褥子上還打了補丁,床頭櫃上放著一只用來十幾年的台燈,破裂的燈口處包了一層厚厚的膠布。
胡耀邦說:“共産黨是給人民辦事的,不是給一家一族辦事的。”他對家人和親屬要求很是嚴格,絕不允許有一點特殊化。
1982年的一天,胡耀邦的一個侄子去看望一位在某縣當領導的親戚,透露出想找個事情的念頭,那位領導曾與胡耀邦相熟,便答應了。得知此事後,胡耀邦很生氣,他對這位領導說:“你這不是拆我的台嗎?”他堅決要求這位領導把自己的侄子退回農村去。

黨員在胡耀邦故宅前合影
秋收起義紀念館:紅旗獵獵,戰鼓铮铮
秋收起義紀念園景區位于湖南省浏陽市文家市鎮人民路34號,占地104.8畝,主要包罗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、標語巷、秋收起義曆史陳列館、紀念廣場等部门。
紀念館前有一座巨大的紅旗雕塑,玄色的大理石基座上,一面鮮豔的紅旗迎風飄揚,紅旗前面是一個代表勝利的 V字造型,红旗和 V字中间是两只紫色的手臂, 一手举着一枝步枪,一手高擎着火炬。雕塑象征着秋收起义那段辉煌的岁月。
進入紀念館大廳,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群雕:毛主席帶領紅軍戰士在往前走。有的戰士手握步槍,有的戰士拿著長矛,其中一名戰士高舉著紅旗,紅旗在風中呼呼作響。看到這個雕塑,我似乎看到了九十多年前秋收起義時紅軍戰士們沖鋒陷陣的場面,聽到了戰場上傳來的鼓角齊鳴,聞到了戰場上彌漫的滾滾硝煙。
1927年9月9日,毛泽东组织发动了湘赣界限秋收起义,队伍打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旗帜,并攻占了多座县城,建设了自己的政权。9月19日,各路起义队伍在文家市会师。当晚,毛泽东在里仁学校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聚会会议。会上经过猛烈争论决定放弃攻打长沙,向敌人统治单薄的农村进军。红军從此开辟了农村困绕都市的正确门路。

紅軍群雕

紅旗漫卷
狼烟連天處,峥嵘歲月稠。波瀾壯闊的革命鬥爭給浏陽留下了200余處彌足珍貴的革命遺址遺迹,成爲這片熱土永不磨滅的紅色記憶。這些紅色資源如一座座曆史豐碑,見證著一段段轟轟烈烈的歲月,永遠閃耀在中華大地上。
寒風習習,細雨飄飛。入夜,我們徜徉在浏陽河畔。河岸燈光璀璨,河面微波蕩漾。在步行街,一群年輕人正在跳著時髦的現代爵士舞,許多市民在圍觀。今天的幸福生活真是來得太不容易了。這時,遠處的橋面上傳來了《浏陽河》熟悉的旋律:浏陽河,彎過了幾道彎,幾十裏水路到湘江。江邊有個什麽縣哪,出了個什麽人,領導人民得解放……(學報編輯部 供稿)